2023-03-02 06:21:19|漫威下载站小编 |来源:投稿
本地电视台在十几年前曾经有个特别火的电视节目:激情宝宝秀。节目形式就是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中间是一位五六岁以内的小朋友,两位主持人问小朋友一些问题,诸如:你觉得爸爸和妈妈谁更辛苦啊?据本人亲眼所见,本节目收视率非常高!受众群体主要是有孩子的人,他们总是早早吃了饭、收拾了碗筷等着看这个节目,他们在看的过程中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甚至连眼泪都笑了出来……而本节目也成就了本地两位至今都非常炙手可热的电视主持人:方琼、程程……这个节目为什么这么火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童言无忌;而且还经常“小孩儿说大人话”。这个节目很明显可以勾起观众很多回忆:刚有小孩儿那时的那种快乐、看着自己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的欣喜……尽管节目问答中有些话看起来是提前安排好的,但观众明知如此还是爱看!因为五六岁的孩子无论怎样都是可爱的。
但假如我们办一个成年人的对话节目,无论是情感类的、励志类的、家庭纠纷类的,我想无论怎么做都会给人一种:煽情、假、装等等感觉,想要获得持久的高收视率是非常非常难的。好像是去年,本地某台推出了一期关于父子矛盾的对话节目,社会反响很大,但很快就被揭穿是假的,而且被上级批评,该电视台被罚停播一个月!
可是,这些事情和美国电影以及国产电影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人认为,美国是一个历史非常短的国家,到现在建国也没有超过300年。而且因着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在其他国家进行,自己反而因此发了横财,从而成就了今日超级大国的世界地位。这一点在美国文化上、美国电影上就表现为:无所顾忌、毫不含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又无深刻沧桑之感的特点。因此,很多美国大片凭借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制作出极具冲击力的视效,然后再加上几句标签式、口号式的台词,就令很多人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顶礼膜拜了。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为了自由而战。但是,如果说到深刻的话,“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手而行?”这句话难道不更深刻?但是,美国大片怎么说也是很好看的,本人也非常爱看。但是,它吸引我们的原因不正和“激情宝宝秀”一样吗?很多话、很多文化内涵由美国大片表现就非常好看。但由国产片表达就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面目可憎。原因不正是在于中国的历史是美国的20倍吗?
中国就像一个睿智而沧桑的老人,现在正努力寻找昔日的辉煌。美国经历过的,我们经历过,美国没有经历过的,我们也经历过,而且经历的次数是美国的数十倍之多。悠久的历史成就了我们国人含蓄内敛的国民性格,也给予了我们在面对种种人类情感时的超强免疫力——我们什么样的情感没有见过呢?因此对于同样性质的伤痛,美国人可以拍摄出《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科》等越战经典。而历史上经历过十几次人口大灭绝的中国又当如何?越战最长不过十几年,而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竟然长达130余年!华北地区人口因此减少了90%!一个小孩子摔了一跤,完全可以哭着喊着找妈妈,他的哭喊让谁看了都心疼。而一个老头摔了一跤能怎样?也可以哭着喊着找妈妈?那简直太可笑了!他最多强忍着疼痛说一句:没事儿没事儿!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去,甚至还要哈哈笑几声。因此,在《金陵十三钗》中,导演使用了令美国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鲜艳色调,却非《辛德勒的名单》那样沉重的黑白色(除了一个小女孩)。而同样使用黑白色调的中国电影《南京!南京!》怎么看都觉得装腔作势、故作深沉。甚至在反映大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中,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勇闯夺命岛》是本人看过次数最多的美国商业大片,影片结尾高潮是:那个军人决定放弃用恐怖主义的方式向政府索要在秘密战争中丧生的军人的抚恤金,因此也失去了性命。这部电影无疑是想表达:军人,无论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遇也不应该沦为恐怖分子,还是要服从国家体制,美国军人就是这样优秀的军人。但是,军人争取自己应得利益的类似主题在中国电影《集结号》中竟然成为“战死”还是“失踪”的争辩,这种区别带来的物质利益差别只是区区几十斤小米。中国人最重视的还是名誉、名节,而且中国人也从来没有进行过见不得人的秘密战争。因此,即便中国的军人就算有了委屈也绝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因为大人不给买原本许诺的奶糖而在地上打滚。
《拯救大兵瑞恩》作为最经典的战争电影之一,除了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电影展示的价值争论同样引人注目:在战争中,谁的生命更具有价值?一大群人有没有必要为了拯救某个特殊人的生命而牺牲?显然,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终极的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而类似的问题在中国电影中则很容易干脆利索地被定义为“政治任务”,而政治任务是不能怀疑的。在这里,公知们自然可以对此进行口诛笔伐。但是,假如《拯救大兵瑞恩》中某位士兵质疑此次任务的合理性而脱离队伍,那么等待他的毫无疑问只能是军事法庭。对此,怎么就不见有人批评呢?而影片最后,主人公米勒上尉临死对瑞恩说的那番话,和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又有什么区别?战争,毫无疑问是残酷的。这一点儿,中国人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更有体会。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一个“凶器”、一个“不得已”早已言尽我们中国人所有的对战争的态度。而“不得已”之后,则必然是坦然面对,甚至微笑面对。当然,对于战争中的人、战争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的电影中并不是没有体现。《西楚霸王》(冼杞然导演)里的一个小片段:20万秦兵被活埋,他们自知逃脱无望,于是簇拥在一起,齐声唱起了:谁云无依,同袍同志。谁云无靠,同来同去。谊如同生,情能同死。类似战友之间的情感,被冯小刚的《集结号》稍加演绎,再加上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便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了——尽管《集结号》中的战友情感带给我们的震撼程度远远比不上《西楚霸王》那一段小插曲。
#p#分页标题#e#
本人认为,中国人这种对于战争的态度在古代就已经登峰造极,中国后世任何文艺作品都无法演绎出可以超越这种认知的战争情感,美国也不能。但是美国电影稍加认真便令人瞩目,这无疑也是与其历史太短、经历太少的文化特征相称的。一个人成年人会背诵唐诗三百首并不算稀奇,而一个小学生如果也会则必然引起瞩目和称道。
《低俗小说》被很多影人视为经典,甚至刻意模仿。影片中大段似乎毫无意义的对白,也被很多人逐字逐句地加以研究,以期求得背后隐藏的微言大义。但联系到后面一个桥段:高手为两位杀手解决被血迹污染的轿车以及如何处理被误杀的黑人尸体。我们不难不难发现,这其实是鬼才导演同时也是一位顽童的昆汀塔伦蒂诺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因为那位高手出的主意没有任何奇妙之处、全是常规处理方法。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儿一脸严肃地问我们:如何把一头大象关进冰箱。但我们正在困惑之时,他慢条斯理地告诉我们:第一步,先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我们对此肯定是哈哈大笑,因为大人被小孩子愚弄一下怎么说也是件开心、好玩儿、传出去也不丢人的事儿。而大人之间如果开这样的玩笑,大概要被斥之为无聊、浅薄的。因此,那些大量对白其实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一种风格、一种昆汀式的幽默风格:似乎90%以上的对白都毫无意义,但似乎每一句都不可缺少。这让我想起相声大师马三立。只不过马三立的搞笑点是在最后一刻;而昆汀的似乎每一句都是、每一句都不是,准确的说:是一种幽默的气氛。而幽默毫无疑问是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当然会感染观众。
当然,本人以上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证明中国国产电影的困境都是历史造成的、都是不可改变的。本人认为,造成中国国产电影困境源于中国影人自身的因素还有很多。中国历史固然悠久,但在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本人认为这场变局甚至在此时此刻还远未尘埃落定!这种历史际遇,古今中外恐怕也只有中国一家独有!因此,中国的社会领域、文化习俗领域、思想观念领域的矛盾冲突也是前所未有的。这里面既有历史的、传统的东西、也有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东西。假如中国影人愿意从这个视角来寻找创作源泉、来进行电影创作,而不是用浅薄的、标签化的东西来加以展示,那么是可以创作出经典作品的,例如《霸王别姬》。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都是文史不分、文政不分、文哲不分。但现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将这些东西都分割开来了。这一点儿在中国影人中无疑有所体现,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厚重的东西我们没有继承过来,新时代的矛盾冲突我们又没有广阔的胸襟加以消化和吸收、只善于将其标签化,对于一些外来的东西,很多人又喜欢将其神圣化,难怪中国国产电影难出经典和精品了!这一点儿我们比当年香港的一些老影人胡金铨、楚原、张彻、冼杞然等等差远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那个热血青年说:我们的祖先没有榜样,可是我们走了五千年!我们中国现在有了外部的参照,难道反而找不着北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
#p#分页标题#e#
本人一向认为: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和营销现象)。对电影进行文化解读,这也是本人担任主创的《电影一周酣》节目的理念。本节目开办一年多了,近来很多朋友奉劝我们不要评点国产电影了、还是评点外国电影好,本文算作一个答复和节目开办一周年的一个总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标签:
国产电影解读
赏
选择打赏方式